失國際地位香港還能為國家作何貢獻? 文:吳桐山

香港防疫進入新階段,經歷第五波,本地自然感染比率高了很多,政府公布的數字都已經有過百萬,多所高校的數學模型更加推測有四五百萬人染疫。另一方面是外面的世界逐漸開放,香港無論是基於自身需要還是基於國家需要,都不能落後於海外的競爭對手。進一步放寬航班熔斷機制乃至入境檢疫措施,刻不容緩。

特區政府5月起有稍稍放寬航班熔斷機制,之前是同機3人確診就停飛七日,現在是同機5人或5%確診就停飛五天。但新機制仍然被一些議員、業界人士和評論員批評為太嚴厲。有人覺得,之前這麼嚴厲都是如此過來,業界是不是「不知足」。其實不然,措施是否合理,要看兩個對比。

一是香港與其他地區的對比。當全世界都採取極嚴厲措施時,你採取嚴厲措施的確是合理的;但當其他地方已經採取寬鬆措施,你繼續採取較嚴厲措施,都會顯得不合理。合理與否,本來就是有對比才有結果。自4月1日起,新加坡已經向所有已接種疫苗的旅客重新開放邊境;泰國、韓國也放寬入境後的隔離政策,只要是完整接種新冠疫苗者,則入境後無須接受隔離。這些都是香港的競爭者,我們不看着競爭者的政策調整,那就是自廢武功。

二是香港內部的染疫風險的對比。第五波疫情前,香港自然染疫比率極低,疫苗接種率也較低,這時候開放邊境風險較高。但第五波疫情後,本身自然感染率已經超過一半人口,加上疫苗接種率逾9成2。香港人現時的自然感染率,對比周邊地區不算低,就算與其他地方「打通」人員流動,也不見得會令到我們的風險變高。以香港和新加坡為例,兩個地方如果自然感染率、疫苗接種率相若,本身內部也沒有採取嚴厲的人員管控措施,相當於一個連通器,兩邊水位相當,「打通」並不見得會引起什麼波瀾。大家的感染風險都是「半斤八兩」。

進一步放寬入境限制刻不容緩

三是必須重視香港長遠的戰略價值。特首候選人李家超香港要「全面提升競爭實力」,包括香港的國際競爭力。而且李家超也承認,有人才流走,原因之一是香港防疫措施太嚴厲,他還說要令香港成為大灣區內,大家辦會議展覽的首選地點。但反思一下,香港對大灣區、對國家一直的價值,就是連接國際的角色,「超級聯繫人」。如果香港在國際往來上成為孤島,航班升降架次連剛果都不如,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(IATA)的話說,「在國際航空地圖上消失了」。這樣的香港,對大灣區、對國家,還有什麼貢獻呢?

如果大家認為疫情是暫時的,那麼毋庸置疑,保住香港長遠的、戰略的競爭力,才是對國家有意義的。否則等到國家「疫後」,香港已經失去國際航空樞紐、國際金融中心、航運中心等等的地位,剩下一個爛攤子,這樣的香港還有何意義?

時不我待,香港今年頭三個月每日的機場旅客只有2788人次,哪怕4月撤銷了9個國家的「禁飛令」之後,也就維持4000人次左右,而且機場入境手續在疫情下繁複低效,為人詬病,不少抵港乘客要花四小時以上輪候檢查文件、核對核酸檢測結果等,排隊安排不暢順,只能寄望5月起新措施下,抵港乘客接受核酸檢測之同時,一併進行快速測試,縮短抵港人士在機場逗留等候的時間,各方面慢慢改善,逐漸回復到國際水平;相反新加坡開放邊境後,平均每日機場旅客已經有2.35萬人次,是香港的好幾倍,而入境檢查手續也比較有條理。在這種情況下,所有國際峰會、展覽活動、國際企業總部等,都會離香港而去。

留給香港的時間不多了,失去國際地位就是自毀存在價值。退一萬步說,香港只要保住戰略價值,哪怕一時不能與內地通關,待內地「疫後」還能為大灣區作出貢獻;如果香港今天為了融入內地而失去自身價值,那充其量也就是國家的二三線城市,還能對國家作何貢獻呢?

文:吳桐山

學研社成員,時事評論員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